《诗林广记》诗话。宋蔡正孙编。二十卷。前有《自序》,题“岁在屠维赤奋若”,当作于元太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自序》云:“采晋宋以来数大名家及其余脍炙人口者凡数百篇,抄之以课儿侄,并集前贤评话及有所援据摹拟者,冥搜旁引,而丽于各篇之次。”故其体例先列所选诗人,附丽以诸家评语;次列入选之诗,附丽以他人和诗,或所谓“援据摹拟者”之诗,每诗之后,皆附以诸家品题之语。前集十卷自陶渊明至张继,选晋唐诗人凡三十家;后集十卷自欧阳修至刘攽,选北宋诗人凡二十九人;前后集选诗、附诗凡六百七十一首;引据诗话或他种典籍凡一百七十余种,亦足资后世整理别集、诗话考据。然限于有否“评话”,故入选之诗亦偶有截取或漏题者。至其搜采“评话”而失于鉴识者,则清张宗泰《鲁岩所学集》卷一四有跋文两篇,已论之。初录于《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等。现所见最早刊本为明弘治十年(1497)张鼐刊本(清邓邦述《群碧楼善本书目》卷一著录《新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二十卷,题为“宋刊本”恐误,其书今存台湾。通行有《四库全书》本。又有中华书局1982年常振国、绛云点校本,是本以明弘治十年(1497)张刻本参校以日本国中野吉右卫门天皇宽永八年(16
《太公家教》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童儿云云。则知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三卷,传说是书为有唐村落间老校书的才能著之。此书特以浅陋鄙俚之故,各史志与宋人书目,均未著录。俗传是书为《太公家教》的课本,唯前辈方知太公《家教》。张溟 《云谷杂记》卷二,亦著此书,可见是书流传于唐代。巴黎所藏敦煌古卷,有《新集文词》、《九经钞》两轴,屡引是书。侪太公于老子、孔子之间。作者或误以此太公为姜太公。然此又可知是书之见重于时矣,敦煌本又有一别卷。卷首题《武王家教》,而卷末则署为《太公家教》。设为武王与太公问答语,似从此书变蜕而出者。按陶九成《辍耕录》卷二十五所载金人院本名目,有《太公家教》一种。疑为扮演别本的,盖原书由一人口中宣讲伦理,不易成篇;别本直以太公为姜太公,又加入武王,一问一答,为天然戏曲原料。然则金元以来,是书别本犹行于世,其原书之不传,盖在南宋时。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是书共四卷。
《晁无咎词》六卷。宋晁补之 (1053—1110)撰。晁补之字无咎,钜野 (今属山东)人。是集又名 《晁无咎词》、《琴趣外编》。《书录解题》则作一卷,称《晁无咎词》。原本为毛晋所刊,题曰 《琴趣外编》,其跋语称诗余不入集中,故名 《外编》,分为六卷。但与《书录解题》皆不合,未详其故。晁补之之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受苏轼影响很大。此书还有影宋刊本;明人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收词一百五十五首;有《四库全书》本。今人龙榆生有校点本,并附有传记、词话等材料。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二卷。唐释道宣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撰于唐贞观八年(634),二十一年(647)重修。撰述此书的目的在于,用以结示僧众和合作事之规范。共有十篇,一是集法缘成篇,二是诸界结解篇,三是诸戒受法篇,四是衣 受净篇,五是诸说戒法篇,六是诸众安居篇,七是诸自恣法篇,八是诸衣分法篇,九是诸罪忏悔篇,十是杂法住持篇。在一篇中集八种羯磨(羯磨为梵文,汉文译为业)为三科,共有一百八十一法。其余九篇共有一百二十多法,均为择其与当时僧众日常所用密切相关内容而录,所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卷末附有乞畜杖络襄文,畜杖络襄文、十诵律三十九夜文、受残夜文、僧祇律二十七事讫文、结小界文。从而,弥补了南山律宗撰《四分律》疏唐人写本,宋人写本所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平书》清王源著。十卷。王源于五十六岁执贽颜 门,遂绝空虚文字之习,以倡明颜学为己任。他怀抱“使 民生遂,人才出,官方理,国日富,兵日强,礼教行而异 端息”之愿望,参酌古今,变而通之,撰成“平天下之书” (《颜氏学记》卷八),即《平书》。本书内容分十个方面: 一曰分民,二曰分土,三曰建官,四曰取士,五曰制田, 六曰武备,七曰财用,八曰河淮,九曰刑罚,十曰礼乐。 书成后与李塨商订,塨撰成《平书订》。《平书》基本思 想是主张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建,惟耕者有田,废科举, 兴学校,举贤才,公用人之权於天下等。但未刊行,全文 存于《平书订》中。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简称《四分律含注戒本》、《含注戒本》。律学著述。唐贞观八年(634)道宣撰。初撰为一卷,永徽二年(651)重修后作二卷,今本作三卷。系后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道宣自序称,《四分戒本》卷首偈文为“广”“略”二教之通序,其后为二教大宗,又各分三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广教正宗分”指八篇,共二百五十戒之文;“略教正宗分”指过去七佛所说之戒文。注释书有:道宣自撰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宋道言的《释四分戒本序》一卷。本书及《戒本疏》后由唐鉴真传至日本。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草堂诗余》唐宋词选集。4卷。南宋人编,不著姓氏。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云:“《草堂诗余》二卷,书坊编集者。”没有指出编集者为谁。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刻本《草堂诗余》。则题为“建安古梅何士信君实编选”。明言编选者姓氏。今此两说并存。此书编于何时,巳不可知,其流传则当在南宋中叶以前。《四库全书总目》云:“王楙《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余》张仲宗〔满江红〕词,证‘蝶粉蜂黄’之语,则此书在庆元以前矣。”据王楙小序,《野客丛书》一书,完成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三月。《草堂诗余》的开始流传,当以此为下限。此书异本颇多,名称不尽相同,内容也有差异。元刻何士信编选本,题名《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前后集各2卷。卷首总目分春景、夏景、秋景、冬景、节序、天文、地理、人物、人事、饮馔、器用、花禽等12类而不记调名。卷内注明“新添”者若干首。各词下有笺注,后附词话。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遵正书堂又据元至正辛卯本重刻。此本前后2集,各分上下卷。分为11类(饮馔、器用合并),每类各有若干子目,共66目。各类中多有“新增”或“新添”之词。共辑词367首,词下有笺注,后附词话,计作家
《四分比丘戒本疏》简称《四分律戒本疏》或《四分戒本疏》。律学著述。唐定宾撰。二卷。系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的注释书。本书释经以四门分别:总详诸教、别断此经、传译根由、依文判释。在“别断此经”门中又分四门:教所为机、说听功益、藏乘所摄、宗体不同。因作者属隋唐时法砺所创的相部律宗,故本书多处批驳了南山律宗道宣之说。
《潞公集》诗文集。北宋文彦博撰。40卷。彦博四朝名臣,封潞国公,因以名集。其诗文南渡后颇有散佚,少子文及甫追辑成20卷,称《略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文潞公文集》40卷,《补遗》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文彦博集》30卷,今似不存。40卷宋本《潞公集》明代秘阁犹有庋藏,《文渊阁书目》和《内阁书目》皆有著录,其后失传。现存以明嘉靖五年(1526)平阳守王溱刊刻的40卷本为最古,远过于文及甫辑本,应是在《略集》本基础上重辑的,辑者不详。另有清抄本《文潞公文集》40卷。嘉靖本脱讹甚多,收入《四库全书》时已有所校正。《四库全书》本共40卷,其中古赋1卷、律赋1卷、古诗1卷、律诗4卷、挽词1卷、论1卷、表启1卷、序1卷、碑记墓志1卷、杂文1卷、孝经解1卷,其余26卷皆奏议、札子,包括陈乞3卷、举官3卷、辞免3卷、奏议17卷。《潞公集》上自朝廷典册、章奏议论,下及词赋歌诗、序记杂文都有涉及,对于政治、军事尤殷殷关注。宋叶梦得评《潞公集》说:其“重德伟度,足以镇服四夷;精识远虑,足以错综万务;博闻强识,足以贯通九流;谠论嘉言,足以弼成百度”;“未尝有意于为文,而因事辄见,操笔立成”;“文章不事雕饰,议论
《日录》明代理学家吴与弼的哲学著作。是作者平日体会笔札。此书以心性涵养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 的圣贤境界为追求目标。认为性命有别,命是天所赋 予,贫富贵贱,得丧荣辱,一听于天;性则在心,可反身 自求,全靠自己涵养。主张要“栽培自己根本”,作到“精 白一心,对越神明”。“圣人之学无他,求诸己而已。”提 倡道德尊严,“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强 调践履功夫,“从至难至危处试验过”,方为笃实纯粹君 子。提出“心本大虚”的命题,主张以“明德”为本,通过 静中涵养功夫,克己复礼,收敛此心,以得本心。“人苟 得本心,随处可乐”,“真趣悠然”。今有清道光乙未 (1835)重刻本,附于《康斋集》。
《僧羯磨》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立“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山公九原》清冯景所作。该书集中论述了生死、神怪与命运诸问题,提出了许多带有鲜明无神论 倾向的观点。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者,人 之昼夜也”,人不应恋生畏死,而应循其自然。指出 人的祸福吉凶、贫贱富贵皆与“命”或“天命”无关, 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能”与“不能”,“能者养之以 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夫祸福在能与不能,视其所养 与取以分焉,而奚其云云命?”对于人所以迷信 “命”的决定作用,书中解释说: “不可知,则归之 命”,揭示了命运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书中还对神仙 怪妖迷信作了批判,明确指出:“凡妖之作,由人兴 也。”反对祀神禳物,主张“不禳于物,不媚于鬼”。
《苍筤词钞》孙鼎臣撰,词集
《菩萨戒义疏》凡二卷。隋代智顗(538~597)说,灌顶(561~632)记。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经义记、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义记、天台戒义疏、天台戒疏、戒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系注解梵网菩萨戒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次释经文,解义甚为简略。天台、净土宗所传之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收入净土宗全书第十五卷。本书之注疏有明旷之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之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之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袾宏之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之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
《波外乐章》民国词人乔大壮被喻为"词坛飞将",其词受生平遭际及性情气质影响颇大。早期所作,以深婉密丽、闲雅多致的风格为主;中年以后,国事飘摇、家庭多故,词作多幽咽吞吐、沉郁蕴藉之音。而因其孤高狷介、至情至性的精神气质,其词又呈现出气格高华、沉郁深幽的特质。词风与北宋晏几道、秦观、贺铸为近,是典型的词心之作,在民国词坛具有独特价值。
《菩萨戒本疏》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律学著述。唐新罗僧义寂述。二卷(或卷下分“本”、“末”作三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第十》卷下偈颂以后经文的注释书。初科简略标旨归,次释题名,再次随文解释。释十重戒时,以五句辨释文义:制意释名、具缘成犯、判业轻重、学处同异、就文解释。释四十八轻戒时,随文所分为五段,“段段皆说离恶摄善益生义”。作者认为:“前三十戒多为摄善,后十八戒多为利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论语点睛》明朝蕅益大师曾作《论语点睛》,欲借儒家的《论语》来阐发出世思想,想以入世儒书作佛家出世之阶。
《碧山乐府》明代散曲集。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著。现存版本较多,有明正德年间刻本《碧山乐府》,凡2卷;有明正德刻、清补本《碧山乐府》,凡2卷、拾遗1卷;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张书绅刻本《碧山乐府》,凡2卷;有明嘉靖康浩刻本《碧山乐府》1卷、拾遗1卷、续稿1卷。王九思曲作写得爽朗、雄健,甚至有几分粗豪。如〔沉醉东风〕:“有时节露赤脚山巅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荣华。提起封侯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又如〔水仙子〕:“一拳打脱凤凰笼,两脚蹬开虎豹丛,单身撞出麒麟洞。望东华人乱拥,紫罗袍老尽英雄。参详破邯郸一梦,叹息杀商山四翁,思量起华岳三峰。”有的研究者认为后一首“微伤做作”,有的研究者也说“这种暴牙露眼的形相,显得很不自然”。其实,这正是王九思的本色所在。他即使写归隐之情,也表现爽朗的特长,如〔水仙子〕:“紫泥封不要淡文章,白糯酒偏宜小肚肠。碧山翁有甚高名望,也只是乐昇平不妄想,听濯缨一曲沧浪。瞻北阙心还壮,对南山兴转狂,地久天长。”总的说来,王九思曲作胜于康海,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其曲“秀丽雄爽,康(海)大不如也。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凡六卷或三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梵网戒本疏、梵网戒疏、梵网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详解梵网经卷下菩萨戒本,总立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教起本末、部类传译、随文解释等十门。本书之特色为解释戒相甚为详细,十重禁戒一一设立十门,四十八轻戒则分八门。全书援引八十种经律论,其中并含有居士请僧福田经、比丘应供法行经等古佚经数种。注释书有纪要六卷(凤潭)、日珠钞五十卷(凝然)等。
《尼羯磨》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列“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白石道人歌曲疏证》词集疏证,(宋)姜夔撰(近人)陈思疏证
《梵网经古迹记》凡三卷,或作二卷、四卷。新罗太贤集。又称梵网古迹记、梵网经古迹。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系梵网经之注释,分别为时处、机根、藏摄、翻译、宗趣、题名、本文等七门。注释书有文集十卷(睿尊)、纲义十卷(清算)、补妄钞十卷(定泉)等。本书系参照智顗、法藏、义寂等诸疏,而别立一家之见。对净土之依用智顗菩萨戒义疏而言,本书自昔即为律、真言、法相等宗所重。
《经学通论》即《五经通论》。清皮锡瑞撰。五卷。包括《易经通论》、《书经通论》、《诗经通论》、《三礼通论》、 《春秋通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刊行。是作者晚年在湖南讲授经学的课本。认为“经为孔 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为万世师表之尊, 正以其有万世不易之经,经之大义微言亦甚易明”。“以 为尊孔必先明经”。对五经的流传、内容要义、历代考订 注疏之得失、学者治经之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阐述。版 本另有《师优堂丛书》本、《皮氏经学丛书》本。收入《万有文库》及《国学基本丛书》。1954年中华书局据《国学 基本丛书》本校正重版。
《中观论疏》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又作中论疏。唐代嘉祥大师吉藏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本书系解释青目(梵Pin%gala ,三世纪顷)注释之中论(鸠摩罗什译),并继承僧朗、僧诠、法朗等三论宗之传统,发抒一己独特之见解而着成者。成书于隋大业四年(608)。书中首先说明僧睿(378~444?)之中论序,其次逐一详释二十七品。依作者观点而言,中道乃佛菩萨实践之道,其内容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此种三谛中道之说与历来之真俗二谛说可谓大异其趣,即谓世谛并非众生分别之境界,而系佛菩萨为济度众生之方便慧境;而真谛则为真实慧之境地,故说依二谛产生真实、方便二慧。此二慧有如佛菩萨之父母。本书引用多数经论,并言及当时之诸学说,例如根据涅槃经之思想以解释空之思想,此乃其他中论释书中所未见之特色。其注释书较著名者有日本三论宗大学者安澄(763~814)之中观论疏记一书。
《习斋四存编》哲学著作。清颜元撰。十一卷。分《存治》、《存性》、《存学》、《存人》等四编。《存治编》原名《王道编》,一卷,二十四岁时作。大旨欲复井田、封建、学校等三代之制。《存性编》二卷,三十五岁时作。批驳宋儒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及气质有恶之论,以为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人之气质万有不齐总归一善,至于恶则后起之引蔽习染。《存学编》四卷,三十五岁时作。力矫理学空谈心性之弊,注重“习行”,强调功用。《存人编》原名《唤迷途》,四卷,四十八岁时作。专为辟佛、道等教而作,文词通俗浅近。上述诸编,较系统地阐发著者的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收入《颜李遗书》(清刻《畿辅丛书》本)和《颜李丛书》(1923年四存学会排印本)。今有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聱园词剩》聂树楷撰,词集
《藏海居士集》宋诗别集。2卷。吴可撰。作者生平事迹无可考,“藏海居士”当为其别号,其《藏海居士集》未见著录,仅有诗作、诗话等散见于《永乐大典》,谓出自此集。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编为2卷。上卷录入五言古诗15首、七言古诗7首;下卷录入五言律诗6首、五言排律1首、七言律诗13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15首。凡古今体诗59首。此集中与作者酬答者有王安中、赵令畤、米友仁等南北宋间的文士,故《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元祐诸贤风流未沫,故所存篇什无多,而大致清警,与谢逸、谢薖兄弟气格相近”。由于其集久佚,故后世论宋诗者从未涉及吴可其人。
《慈幼便览》清代文晟编写的一本儿科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首列小儿简要辨证,节录夏禹铸望苗窍诀、验虎口法和虎口三关图,阐述幼科诊察之法;后列初生及一岁以内幼儿调护法及四十余种小儿病症诊治,对脐风、惊风辨治尤详,并载外治十法和简便方。末附《痘疹摘录》。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简称《秘密名义大教王经》、《秘密名义经》等。密教仪轨经典。宋施护译。二卷。属瑜伽密教仪轨,题称“此于瑜伽大部中略出”。主要解释瑜伽教法三十七尊及四种坛法的意义。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最近女界鬼蜮记》最近女界鬼蜮记小说在线阅读;作者:蹉跎子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