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奇踪》明洪应明(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仙佛奇踪》四卷。《仙佛奇踪》是记佛老二家故事的书。前二卷记仙事,后二卷记佛事。首卷载老子至张三丰六十三人,名曰消遥墟。二卷附长生诠一卷。三卷载西竺佛祖自释迦牟尼至般若多罗十九人;中华佛祖自菩提达摩至船子和尚四十二人,名曰寂光境。四卷附无生诀一卷。仙与佛都配以画像。考知释家、道家自古分门,他们的著述著录也各自分部。《仙佛奇踪》兼采二氏,不偏属,也多荒怪之谈,所以归入小说家。有《喜咏轩丛书》本八卷,题《月旦堂仙佛奇踪》。
《逸老堂诗话》诗话。明人俞弁撰。二卷。弁字子客,余未详。此编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室名名书。有明人写本, 未署撰人, 后经卢文弨、黄荛圃等人收藏、题跋,但知其姓,近人丁福保考明作者名字。内容杂记诗坛轶事,亦有考评诗句多条。“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斑驳可喜。”关于该书的写作情况,作者自序云:“性疏懒,平居自粝食粗衣外,无他嗜好,寓情图史,繙阅披校,竟日忘倦……扁一室曰‘逸老堂’,日居其中铅椠编帙,未尝去手,意有所会,欣然笔之。久而成帙,勒为二卷,藏诸箧笥,因名曰《逸老堂诗话》。”此书内容,论诗、考证、品评、谈史皆有,以名物考证为多。作者反对“世人但知宗唐,于宋则弃不收”的倾向,意在纠正复古派之偏颇。宋代以后,论者多以白居易诗好用俚语,求老妪能解,失于粗俗,因此而“蔑裂弗视”,作者称此为“妄言”
《碧苑坛经》《碧苑坛经》系明末清初全真道龙门派高道王常月的重要宣教经典,龙门派能够在清初出现“中兴”局面,很大程度上跟王常月推行的持戒重律、开坛授戒、炼心养性等措施相关。生死问题是宗教的核心问题,道教也不例外,因而追求“长生久视”就成为了道教道、法、术思想体系的首要目标。王常月在《碧苑坛经》当中也着重探讨了他对“不死”的看法,这反映了全真道在明末清初修道思想上的一种回归,即回归到蒙元时期的修道思想主流上,也是一种正本清源的举措。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原不题撰人。据卷末后记,应为北宋道士张承先所撰。《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此书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书中宜称道士受《灵宝五老赤书真文》之日,应依法祭醮,以招降天真,以后三年一醮,三醮而止。本篇即张承先所撰醮祭招真仪法。篇内详叙招降灵宝五帝灵官,请神灵侍卫护身之法。
《四分律比丘尼钞》简称《四分比丘尼钞》、《比丘尼钞》。律学著述。六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比丘尼钞》撰成于贞观十九年 (645),有三十章,分为三卷。天津刻经处据三卷本开为六卷。卷分劝学篇,释聚篇、结界篇、集众篇、足数篇、爱欲篇、十戒篇、学戒篇、畜众篇、具戒篇、六念篇、受衣篇、受奸篇、净施篇、说戒篇、安居篇、受日篇、自恣篇、师徒篇、致敬篇、匡众篇、翻净篇、受乐篇、讣请篇、届寺篇、忏悔篇、送终篇、二衣篇、杂要篇等二十九篇,加上作者自序算一篇,合为三十篇。据说佛祖时,其姨母瞿昙弥愿意让女人出家,三请释迦牟尼而不被允许,为此痛苦失声。当她自行剃发时,佛祖赶到为说八敬,听便瞿昙弥出家,由此为女人出家之始。后来世尊作有比丘尼行八敬法,其第六条中说,尼于半月从僧中求请教授人。此《四分律比丘尼钞》不仅适用于比丘尼,也是一切大德僧众所必须通达的。该钞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故受到教界重视,把此钞与行事钞等同称为五大部。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
《神室八法》《神室八法》,内丹修炼典籍,阐述了内丹修炼中的八种修心方法。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著,与《修真九要》等书一并收入作者所编《指南针》(《道书十二种》)。该书主要阐述了对修道者内在素质的要求,作者主张以心为神室,以「神室八法」为修心的方法,具体包括刚、柔、诚、信、和、静、虚、灵八种内在修养。在《神室八法》一书中,作者又将刚、柔、诚、信、和、静、虚、灵分别比作一间房屋室的柱、木、基、椽瓦、门户、墙壁、堂中、主人,以强调其重要性。该书对于了解明代道教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价值,现收入《藏外道书》第八册。
《松乡集》又名《松乡先生文集》。诗文集。元任士林(1253—1309)撰。十卷。士林字叔实,号松乡,浙江奉化人。至大初举为安定书院山长。诗文颇有法,得赵孟頫赏识。是集收各类文二百四十余篇,诗七十余首,疏表二十二章。文以墓志居多,大抵刻意摹仿韩愈,言辞古朴。诗追步唐人,并以振衰起废、冲破宋末腐气为己任,但其功底尚浅,犹未脱江湖派纤佻之窠。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0)刻本较为通行。
《六研斋笔记》笔记。明李日华著。四卷,又《二笔》四卷、《三笔》四卷,共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谓:“日华工于书画,故是编所记论书画者十之八。词旨清隽,其体皆类题跋。盖锦贉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故出笔皆辄肖之也。其他所记杂事,亦楚楚有致。”大要为小品散文。如卷一二则:“甲子冬十二月四日,春波旧居,改构落成。移居之前二月,搬运大都书画十之九,床、几、琴、砚、奇石、古敦彝十之五,而他物仅足用,先君宝器,多破裂者,不忍弃也。赵子昂句云:‘贫尚典衣贪购画’……余所贻后人者,书画二事,虽未能精丽,然亦粗足备玩索矣。”又:“文衡山先生《寒林》,捎空戳云,有从地一涌而出者。断不可以手追。焚香默坐,对之如在荒江野岸,维舟霜柳之下而已。”至于考证,则每有所失。提要已指出,并云:“大抵工于赏鉴,而疏于考证。人各有能,有不能,取其所长可矣。”有崇祯间初刻本,前有天启六年(1626)其门人刘日羲序及崇祯三年(1630)陈懋仁、王起隆序、鲁得之序,崇祯七年江元祚序多篇。嗣后有清乾隆中刊本、《四库全书》本、上海有正书局本、《国学珍本文库》本、《李竹懒先生说部丛书》本。
《闺墨萃珍》古代女子文书合集
《济世神验良方》济世神验良方,撰人未详。全书分为32门,约9万字,内容丰富,诸科皆备。各门之前列有总论。首论病因、病机及症状;次论诊法、法则与适应症。每门结尾附余论。作者善于将内经、千金、金匮、河间等历代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融汇其主治原则之中,并畅其文义。 全书博采众家之长,自制成方或兼搜古代名方及民间经验良方。常在主要方剂之后,随症之变化而加减用药,每证之方下,详录炮炙修治;又于若千方中,阐述其临床体会。医论多用歌赋形式,叙理至明,通俗易懂。故一册在手,医者可辨证施治,病者可依方自救,甚至在缺少药少药之地,亦可救危急于俄顷。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家传女科经验摘奇》是妇人别立方法,俾能自调摄之,所谓尽善尽美也。凡此之病,中风则病风,感冷则病冷,久而不治,崩漏带下、七 八瘕可立而待,即成痼疾。若能治病于未然。
《集验背疽方》一卷。宋李迅(生卒年不详)撰。李迅,字嗣立,南宋时泉州(今属福建省)人,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尤精外科。李迅持心近厚,医德高尚,广收方书,多蓄药味,有问方者必告,有求药者必予,毫不吝啬,积平生经验,潜心所得,著成此书。原本刊于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久佚无传,《四库全书》从 《永乐大典》中采掇,并补以缺佚之方,辑成一卷。此书虽仅万言,但专论背疽,对此证受病之源,发病之形及用药次第,节宣禁忌等,一一论说;至于诊候虚实,治疗节度等,则无不斟酌轻重,辨析毫芒,使读者了如指掌。与一般庸医治疗此证只凭剽窃一二丹方,不辨情况,妄施刀针,而鲜有疗效绝不相同,此书特别注意辨证施治原则。书中所载五香连翘汤、内补十宣散、加料十全汤、加减八味丸及立效散等,皆为传世良方。而忍冬丸与治乳痈发背神方皆只金银花一味,用药至简至精。此书原佚而后补入的麦饭石膏尤为神妙,现代科技亦予以特别重视。诚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言,此书堪称疡科中善本。有艺海楼依阁抄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1930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单行本。1986年福建科技出版社校注本。
《云宫法语》云宫法语,元人汪可孙撰。书成于大德戊戌年(1298)。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七品,即〈先天品〉、〈后天品〉、〈养生品〉、〈明善品〉、〈持用品〉、〈道微品〉、〈神化品〉。各品分别辑录三教有关性命之语,略作解释发挥,旨在融会儒、释、道性命之说而纠正其流弊。作者认为:「儒者以养性率性为先,知命立命为务」,故功极于参天赞化;「彼道释明心见性,修命覆命,至于妙有真空,与道合真。」又称:「吾儒之道由正心诚意而得,佛老之道亦由正心诚意而得也。人欲尽净,天理流行,即一念不生,全体自见之大机括。」。作者之意,盖欲立足。儒家而汇通佛道。
《观心玄枢》全一卷。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系延寿由禅宗之立场论述佛教之观心玄旨,谓吾人若欲脱境缚、息分别、具足行施与持戒等之六波罗蜜、护持正法、明法相、了四谛、明三藏、降四魔、辨净染等,皆须由观心之法而得成就;若不观心,则一切错乱颠倒,如九十六种外道。卷末附四六俳偶之偈,抒发愿生唯心净土之念。本书继承天台等观心系之思想,援引诸经典中有关观心之文,阐明‘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心摄诸教’等观心之要义。
《幻住庵清规》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乃就丛林日用须知制定,自成天目一家之规矩,于延祐四年(1317)冬自序上梓。全编分十门,即:日资、月进、年规、世范、营办、家风、名分、践履、摄养、津送。附录之开甘露门,乃施饿鬼会之施食次第及法文、疏等。
《慨古录》全一卷。又作湛然禅师慨古录。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圆澄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圆澄慨叹当时禅林规矩荡然而渐趋腐败堕落,恐因丛林自身之萎顿,而引致类于‘三武’之法难,故列举六祖以降,唐、宋时代活泼生动之机缘实例,恳切提撕,以唤起道心,重振宗风。由本书亦可略窥明末禅门之概况。
《松泉集》四十六卷。清汪由敦(1692—1758)撰。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原籍休宁 (今属安徽)人。居于钱塘 (今浙江杭州)。雍正二年(1724)进士。乾隆时累官至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卒谥文端。他善书法,工诗文。是清代诗文作家。著有《时晴斋法帖》和《松泉诗文集》四十六卷。是集为其子汪承霈所编,共四十六卷,包括诗集二十六卷,文集二十卷。诗集编年排列,起康熙四十七年 (1708),讫乾隆二十三年(1758),共有诗一千七百余首。文集以类相从,卷一为赋,卷二为颂,卷三为雅和乐章,卷四为议,卷五为表,卷六为策问,卷七为书、启,卷八至卷十为序,卷十一、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赞、箴、铭、卷十四至卷十八为跋,卷十九为传状碑铭,卷二十为说和杂文。卷首有乾隆帝为本集所题诗等,并附钱惟城所作《汪由敦传》。文集前有刘纶乾隆二十三年(1758)序。汪由敦的文章典重有体,不失法度,只是生气不足,稿笔讲帏。有《四库全书》本。
《原阳子法语》原阳子法语,明初道士赵宜真(号元阳子)撰,门人刘渊然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赵宜真所撰诗歌偈颂四十八首、题辞二篇、论说一篇。其诗文多言仙道性命修炼,兼融净明道、全真道二派教义。倡言三教合一,福慧双修,自利利他,彼此皆济。其论丹道则主张内外丹兼修。谓内丹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门性,摄性还气。有偈云:「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囊括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命伍。」又谓外丹者,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以臻形神俱妙,白日冲举。内外二丹功用虽异,而造道则一。又认为善恶因果报应灼然可信。自称早年从李尊师(李玄一)问道,师命以日记为炼心人道之门,积功日久,豁然贯通,「心与理融,天人合德,方知所谓修心即修道也」。
《列祖提纲录》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之殊言异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随见随记,而无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录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五家之前的诸正传、旁出,计四百余人之法语,内容自祝厘、报本、尊祖、上堂、小参,乃至节腊、元旦、法器等,皆依敕修百丈清规之住持日用诸事,各列科条,详加阐示,计三百余种丛林事要,三千余则宗祖提纲。令学人明了祖师之提撕,得修道之指针。
《二酉缀遗》《二酉缀遗》主要采掇古籍中奇闻怪事。《二酉缀遗》,以及《九流绪论》、《四部正讹》、《庄岳委谈》等部分,对古代小说作了多方面的考论。如对小说地位的高度重视,对小说"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等艺术特点的认识,精辟独到。胡应麟还摆脱传统的目录著作将小说笼统地纳入子、史两类的作法,对小说作了系统的分类,将小说进一步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六类,在当时确为一大进步。在小说分类的基础上,胡氏还对各类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考源工作,且在考察小说的演变史时,注意到了小说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原题「真元门生李景元集」。景元生平不详。据书中引述北宋朗然子(刘希岳)之语,盖出于两宋之际,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三篇,皆有经有注,上中二篇言医家脏腑经络理论。以十二月建、十二辟卦、十二律、十二方、黄道十二宫、十二分野,分别配属脏腑经脉。下篇经文以医论仙,以内丹搬运黄河逆流之法附会医家脏腑经络说。注文增入儒家君臣父子、忠孝仁义之教。从内容文字看,本书盖与宋金之际道教真元派有关。
《玉室经》玉室经,原题「德州草浑李成之述」。其生平不详。从经文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以卦象论内丹,分禁戒、炉鼎、日月、四象、长黄芽、论日月、风雨、戊己、祸福、乾坤、入室、通玄,凡十三章。各章皆甚简略而辞旨隐晦。大抵假乾坤阴阳、坎离日月以论内丹原理。谓阴阳交泰而产黄芽于三丹田,象天、地、人三才云云。
《谰言长语》明代笔记。1卷。曹安撰。曹安字以宁,号蓼庄,松江(今属上海)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该笔记前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曹安自序,说明写作缘起及其书内容:“予少游乡塾,见先生长者嘉言善行,即笔于楮,或于载籍中间见异人异事亦录之,长而奔走四方,所见居多,凡三四帙,因去滇南,道远难将,留于松,今不知何在。滇中重录所见闻者,携来武邑,及承乏安丘,老而弥勤。人皆哂之,予独不倦,暇日一一手录以备遗忘,率皆零碎之辞,何益于事,因名曰《谰言长语》。谰言,逸言也,长语,剩语也,何益于事,徒资达人君子一笑云。”书中多据自己的见闻,发明义理,因而议论经史,议论才学,议论诗文。但水平并不太高,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论诗不中肯綮,所录诸诗,亦大抵不工,盖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之派。至于欲取皋陶赓歌、五子之歌、洪范及诗之三言五言七言体刻为一集,使人习之以复古,尤万不能行之事。”该笔记今存有《四库全书》本。
《渔庄邂逅录》渔庄邂逅录,南宋道士自然子吴悮撰。一卷,收人《正统道藏》太玄部。本篇为炼制外丹之记录。作者自称乾道八年(1172)与虞仲谋、刘先生邂逅相逢于渔庄,三人结为丹友,试炼金丹,由作者记录以传将来。书中首先解释金液大丹之名,其次分章论述炼丹五转之要。第一转配合阴阳,名日太初;第二转混沌胚浑,名日太极;第三转二仪剖判,分别阴阳;第四转攒簇五行,变化四神;第五转变化尽由中宫土德。最后附录草衣子火候诀及颂诗二首。书中对炼丹理论、要点、过程、禁忌等,均有较详明记述。大抵谓金丹之要在神水华池,得神水而后生白金,自金返黄金,黄金返紫金,紫金流液熏结而成丹。所用药物有水银、丹砂、曾青、胆矾、雄黄、雌黄等。以炼水银而返为丹,故名还丹。炼制过程先须配合阴阳,观天地之元气,采日月之精华,依卦爻而运水火,按时日而易岁月。俾阴阳而成黑铅,以铅入鼎中,浇之以汞,自然金花外出。又以丹砂飞出水银,合二物研磨沐浴,成就「四神」,再炼之化为真土,即出金华。据称若功行足全,服此药可举宅升天。乃至九转功成,一粒之丹可使鸡餐成凤,犬饵成龙,点金石则化为至宝云云。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简称《聚玄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为占卜书,属六壬遁甲术,而杂以道教符箓。全书分二十四部,以四言写成。首先论述八卦九宫乘除变化,其次分述诸星协赞、太乙九宫、九星值符、八卦值搴、三奇八门、日时分野、风云地理。大旨依河图洛书列数,依干支记时。谓「八卦成立,九宫相随,悔吝有兆,存亡预知」。其占法有祸福占、气象占、风水占、兵占、宅占及日常杂占,并掺杂步罡踏斗、擒鬼提神。
《修炼须知》修炼须知,编者不详,似出于元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内丹说辑要,分运火行持、朔望弦晦、防危护失、卵酉刑德、沐浴心虑、生杀爻铢、修真七事,凡七章。各章分别纂集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马丹阳、赵友钦、陈致虚等人言语,以论述内丹要旨。所引诸家以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最多。疑为元末陈致虚门人所编辑。
《吴乘窃笔》《吴乘窃笔》是明代许元溥写的笔记体小说。
《北边备对》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6卷。淳熙年间,作者在讲筵,因孝宗问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等情况,后遂撰此书,以备问对。该书载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战争涉及到的地理情况。首叙四海为全书纲要,次载秦汉以来的缘边州郡,凡北方少数民族名号、境内的山川、沙漠、关塞、城障和牙庭所在地皆加以辨析。今仅有1卷本的《古今说海》、《历代小史》、《古今逸史》等版本流传,当已非原本。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名《太上真人撰所施行秘要》,收入《真诰》卷九。今《正统道藏》本一卷,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取《真诰》之文,加以改编增补而成。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摘抄《太素丹景经》、《大洞精景经》等十多种上清派道书,言养生保健之法。内载按摩、吐纳、沐浴等方术,用以预防疾病衰老,抵御鬼神侵害,去除体秽,使青春常驻,耳目聪明。
《敬修堂钓业》清查继佐撰。一卷。成书时间不详。作者曾任南明鲁王政权之兵部职方司郎中,上疏三十余篇,兵败后于杭州敬修堂讲学,将其于弘光元年(1645)至次年五月仅存的十五篇奏疏汇为本书。有浙江图书馆藏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