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购兰亭序 汉王元昌 欧阳询 欧阳通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高正臣
王绍宗 郑广文 李阳冰 张旭 僧怀素
----------------------------------------
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自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尝召三品已上,赐宴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出《故实》)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自己用真草书写一套屏风,给群臣看。这套屏风的书法笔力遒劲有力。堪称当时最好的真草书法了。唐太宗曾对手下的大臣说:\"书法是小小的学问,初学时且忌急于求成。天天都坚持用心学习练笔,尤其胜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世上各行各艺,没有你用心去学习它而一点收获也得不到的,问题出在你不能全力以赴地去精心研究求索它。\"唐太宗又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字帖,并不特意去效仿每个字的形体结构,而将功夫用在摸透它的笔力风骨上面。笔力风骨你吃透了,形体结构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唐太宗经常召集三品以上的臣属们,聚宴在玄武门。太宗亲自执笔作飞白草书,诸位大臣们借着酒兴,都纷纷从太宗手中拿过笔来,相比着挥毫书写。散骑常侍刘洎,爬上皇帝休息的床上从太宗手中将笔夺过来。没有抢到笔的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刘洎爬上龙床,是超越了君臣的礼度,当处死罪,一致要求依照唐朝的法律处办他。唐太宗笑着说:\"诸位爱卿不要这么讲!过去曾经听说过汉时有个叫班婕妤的宫庭女官,她甘愿退居东宫而不去陪伴君王。今天,我朝出了个登上龙床,从君王手中抢笔书写的刘洎刘常侍!\"
----------------------------------------
购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僧智永弟子辨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羲之真草书帖,构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辨才之所。乃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常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辨才之处。又敕追辨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竟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辨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密术,谁照不燃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猨躁似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妍蚩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辨才云:\"檀越闲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其俗混然。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书《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贫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才曰:\"《兰亭》。\"翼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辨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梁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第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陵诉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乎,不知所以。又遣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别。\"辨才闻语而便绝倒,良久始苏。翼便驰驿南(法书要录南作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琜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马脑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宅庄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将入己用,乃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歠粥,岁余乃卒。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榻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后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榻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出《法书要录》)
又 一说王羲之尝书《兰亭会序》。隋末,广州好事僧得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以铜为之。龟腹受一升。以水贮之。龟则动四足行。所在能去)三曰如意。(以铁为文。光明洞彻。色如水晶)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出《纪闻》)
【译文】
唐朝贞观年间,江南越州有一老僧叫辨才,是前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的守门弟子。智永禅师临死前,将他珍藏一世的先祖王羲之的著名书法真迹《兰亭序》传给辨才。辨才和尚得到这一无价墨宝后,怕将它失落了,于是在自己卧室的伏梁上凿一暗穴,密秘地将《兰亭序》藏在里面,就象师父在时那样珍重保护它。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国家政务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凡是能收集到的王羲之的真草书帖,他都设法弄到了,供他临摹、观赏。唯有《兰亭序》没有得到手。经过多方探询、寻找,得知这份名帖现在江南越州高僧辨才手中。于是派人带着他亲手写的敕书去江南越中召请辨才进京,在宫内为他设置诵经修行的道场来供养他。太宗皇帝给予他特殊的礼遇,除了日常用度优厚外,还赏赐给他许多贵重物品。几天以后,一次谈到书法时,问辨才和尚知不知道《兰亭序》的下落。虽经多方劝诱,辨才只是说他在侍奉师父智永惮师过世后,几经丧乱,不知道遗失到哪里去了。既然没有从辨才口中得到什么结果,于是又让他回到越中。后来,进一步探究推断,认为《兰亭序》还是在辨才手中。于是又敕命辨才进京入宫,重新追问他《兰亭序》的下落。反复三次,辨才和尚都拒不承认在他手中。唐太宗对左右的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偏爱的至宝。但是他遗留下来的全部书帖中,没有象《兰亭序》这样好的。为了得到它让我一观,使得我经常睡不着觉吃不下去饭。这个辨才和尚年事已高,这本《兰亭序》真迹留在他手中也没有什么大用处。如果能得到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想出一个计谋智取,必能从辨才和尚手中将它弄出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前朝梁元帝的曾孙,现在居位在魏州萃县,有才艺、多谋略,可以担任这个差使。如果派他去越中,他一定能完成这一重任将《兰亭序》弄到手。\"于是,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奉召到京晋见太宗后说:\"如果让我充当公使,直接向辨才和尚索取《兰亭序》,恐怕是有出使不义,无理之嫌。臣请换上便装用私访的形式到越中去会见辨才和尚。这就还需要王羲之父子几份真实杂帖作为诱饵。\"太宗采纳了萧翼的这个办法,并按照他提出的条件,给了他几份王羲之父子的杂帖随身带着。萧翼于是脱去官服、冠带,改穿便服出京南下至洛潭,搭乘一位商人的货船直下越州。到了越州后,萧翼又换上一领宽大的黄衫,作随意无拘束状,象是一位远从山东来的书生,傍晚时走进永欣寺院。他假作观赏寺院廊房上的壁画,似乎很随意地走进辨才和尚居住的庭院,在房门前站下。辨才和尚远远看见萧翼走来,问道:\"施主,你是从哪里来的?\"萧翼走上前去拜见,说:\"弟子是北方人,带来少许蚕种来卖。遇到寺庙都看看,在这里遇到方丈真是三生有幸。一番寒暄过后,二人觉得言谈很投缘。辨才将萧翼请到禅房中就坐,一起奕棋弹琴,或玩投壶、握槊一类的赌博游戏,玩得很是高兴。待到谈文论史,更是意趣相投。辨才说道:\"你我初次相识,就这样相投,真应了两句:不投缘的,两人在一起谈到头发白,还象是刚刚认识;若投缘,途中相遇两驾车并靠在一块儿聊几句,如同相知多年。今后,你我的形踪都无定处,说不上还能不能再相遇。今晚,先生就宿在我这禅房中吧。\"于是让伙房里的小和尚送来缸面、药酒、瓜果等。江东人所说的\"缸面\",如同河北人说的\"瓮头\",就是刚刚酿出来的新酒。两人对坐饮酒,酒助谈兴,好不畅快!酒喝到酣畅时,两人即席抓签吟诗,辨才抓得一签是\"来\"字韻,吟得一诗:启开刚刚酿得的一缸酒,来招待远从万里来的新朋友。我们都如行云野鹤一样的山野之人,有着相同的冷落与寂寞。然而今晚人们可以同在月光下吟诗咏物、徘徊赏月。夜深了,听着孤独的琴声更容易惹起你的万千思绪;长风吹来,羁旅在外的孤雁仰天发生悲哀的长鸣。不是君子你有什么密秘的法术,谁还愿意顾看我这个行将入木的老僧人呢?萧翼抓得的是\"招\"字签,也吟得一诗:我们偶然相逢在这千载古寺里共度这美景良宵,你摆下这么丰盛的酒宴将我款待。在漫漫人生之旅中我们刚刚见面就如同相知已久的朋友;虽然我刚刚踏入佛门,但并不觉得我们相距特别遥远。饮酒的欲望随着频频斟酒更加泛滥了,心中的意愿象猨猱鸣叫一样化作诗篇随口吟出。有谁怜爱我这只失群的孤雁?就让我象秋天的落叶那样随风飘去吧。这两首诗,好、坏都差不多。他们二人互相吟咏唱合,恨相识太晚,一直玩乐到第二天早晨,萧翼才离开永欣寺。离去时,辨才和尚说:\"施主得闲就请过来坐坐。\"于是,萧翼第二天就带着酒又来到寺院里。两个人还是饮酒吟诗,极尽玩乐的兴致。这样往来多次,用诗酒为由头,萧翼已经跟辨才和尚混得很熟了。说话间,距他来时已有十多天了。一天,萧翼带来梁元帝自书《职贡图》给辨才和尚看。辨才看后赞赏不已。由此谈论到书法的话题上来。萧翼说:\"弟子先祖传下来王羲之父子的楷书字帖,我从幼年就临摹练习。现在随身带着几帖,大师不嫌弃,我拿来给你看看。\"辨才高兴地说:\"明天来时,可将它们带来给老僧看看。\"第二天,萧翼果然将字帖带来给辨才看。辨才和尚很谙熟地说:\"确实是王羲之父子的书法真迹。然而不是最佳的上品。贫僧有一真迹,很不寻常啊。\"萧翼故作不知地问:\"什么帖?\"辨才和尚回答说:\"《兰亭序》。\"萧翼笑着说:\"几经离乱,《兰亭序》真迹怎么还能够存在呢?必是拓本伪造的吧。\"辨才和尚说:\"智永禅师在世时非常珍惜地收藏它,临死前亲自托付给我。交与接都有头绪,怎么会出现差错呢?待明天来时,我拿给你看。第二天,萧翼来到永欣寺后,辨才大师从屋梁上的暗穴内将《兰亭序》书帖取出来,给他看。萧翼看罢,故意挑出指点所谓的\"毛病\"说:\"果然是拓书伪品啊!\"二人纷争不定,各说各理,各持己见。辨才大师自从将《兰亭序》拿给萧翼看后,便不再将它放回梁上暗穴中。而是将《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二王字帖,一块儿放在书案上。这时的辨才大师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每天还临窗将这些字帖或临摹或把玩,不下数遍,可见他老而好学啊!萧翼也因来寺院的次数多了,辨才的童仆和徒弟们等也不把他当外人看。后来有一天,辨才大师进城里去为汜桥南严迁作家斋法事。萧翼看机会到了,走近辨才大师的禅房前,对童仆说:\"我昨天将一块手帕遗落在大师床上\"。童仆即开门让他进去。萧翼于是从书案上取走《兰亭序》和他拿来的二王杂帖,走出寺院后直接去永安驿馆。告诉陵诉驿长说:\"我是朝廷的御史,奉皇上敕命来到这里,现在皇帝亲手书写的敕令在此。你立即告诉都督府善行得知,让他立即骑马来拜见本御史。\"说完,将太宗手书敕令拿出给驿长看,并将具体事由也告诉了他。都督府善行得知这一事情后,立即派人召告辨才大师来见御史。都督府的官差到永欣寺去召见辨才大师时,大师尚在城里严家做家斋法事未有回来。官差一直追至严家。辨才大师见官差追到严家来召见他,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又听说御史专门要见他,更不知为了什么。待他匆忙返来赶到驿馆去拜见御史,见这位御史乃是这些天跟他在一起盘桓的萧翼,越发不明白了,如坠云雾中。待萧翼报说他是特奉敕命来江南取《兰亭序》的,现在《兰亭序》已经拿到手,特地召唤他来告别时,辨才大师听到这里昏厥倒地,许久才苏醒过来。萧翼辞别驿馆,返回京都,上奏太宗。太宗皇帝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因为房玄龄荐人得力,赏赐锦彩千段。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塔造得特别精丽,直到现在还在。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饭,只能喝粥,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兰亭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皇帝身体不适,病卧在玉华宫含风殿。临去世前,对太子李治说:\"我想向你要一件东西,你诚心尽孝怎么能违背我的心愿呢,你的意思怎么样?\"太子李治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俯身伸耳听太宗皇帝的要求。太宗皇帝说:\"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是《兰亭序》啊,你能让我将它带去吗!\"太宗皇帝去世。太子李治继位为高宗,遵从太宗死前遗愿,将《兰亭序》真本随葬在太宗皇帝的墓中。到今天,赵模等人拓的《兰亭序》一本尚值钱数万啊!
又 一说:王羲之曾书过《兰亭会序》,隋末,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它。这个僧人有三样宝物,非常珍惜的收藏着。一是王羲之手书《兰亭会序》,二是铜制神龟,三是铁制如意。唐太宗非常爱好书法,听到那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就设法弄到手里。王羲之别的书法真迹,太宗皇帝都得到了。唯独这份《兰亭会序》,听说在广州这个好事僧人手中,而难以力取。于是,他派去一个人,用欺骗的手段,从这位僧人手里弄到了《兰亭会序》。僧人失去《兰亭会序》后说:\"第一宝物没有了,其余的宝物还有什么会值得可爱收藏的呢?\"于是用如意击石,打断了扔了;又将铜龟的一只脚摔坏了,从此不能行走。
----------------------------------------
汉王元昌
唐汉王元昌,神尧之子,善行书。诸王仲季并有能名,韩王、曹王,亦其亚也。曹则妙于飞白,韩则工于草行。魏王、鲁王,亦韩王之伦也。(出《书断》)
【译文】
唐汉王元昌,神尧的儿子,擅长书写行书。诸位王中的二、三王并列都有能书法的名声。韩王、曹王都次于他。曹王能书飞白,韩王工书草书、行书。魏王、鲁王也就韩王之流啊。
----------------------------------------
欧阳询
唐欧阳询字信本,博览今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率更令。书则八体尽能,笔力劲险。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神尧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真观十五年卒,年八十五。询飞白、隶、行、草入妙,大篆、章草入能。(出《书断》)
又 率更尝出行,见古碑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步,复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今开通元宝钱,武德四年铸,其文乃欧阳率更书也。(出《国史异纂》)
【译文】
唐欧阳询,字信本,博览古今群书,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率更令。对于书法,他能书八体,笔力遒劲奇险。高句丽国特别喜爱他的书法,派使臣请他去。神尧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书法名声远传夷狄等少数民族。\"欧阳询死于贞观十五年,享年八十五岁。欧阳询的书法,飞白、隶书、行书、草书达到绝妙的境界,大篆、章草入能。
又 欧阳询一次外出,看到一座古碑,碑文是前朝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看欣赏好长时间才离去。行了几步,又下马立在碑前观赏。疲劳了将毯子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观赏把玩。到晚上就睡在古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去。现今通用的开元通宝铜钱,是高祖武德四年铸造的,\"开元通宝\"这四个字就是欧阳询书写的啊。
----------------------------------------
欧阳通
唐欧阳通,询子。善书,瘦怯(明抄本瘦怯作取法)于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坚薄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其书。薛纯陀亦效欧草,伤于肥钝,亦通之亚也。(出《朝野佥载》)
【译文】
唐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擅长书法。他的字体比他父亲清瘦,他常常自我夸耀自己能书。欧阳通书写用的笔,一定是用象牙、犀角做笔管,狸子毛做笔芯,外面覆围上秋兔毫。他用的墨是用松烟为主料,掺入麝香沫。他用的纸必须是坚薄白滑的,否则不书。以示他对自己书法的重视。薛纯陀也仿效欧草,却失之于肥钝,只是位居欧阳通的第二位。
----------------------------------------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会稽人也,仕隋为秘书郎。炀帝知其才,嫉其鲠直,一为七品十余年。仕唐至秘书监。文皇曰:\"世南一人,遂兼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行草之际,尤所偏工。本师于释智永,及其暮齿,加以遒逸。卒年八十九。伯施隶草行入妙。(出《书断》)
【译文】
虞世南,字伯施,会稽人,在隋朝,官任秘书郎。隋炀帝知道他有才能,又嫉恨他的为人耿直,在七品官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到了唐朝,虞世南官至秘书监。隋文帝曾说过:\"虞世南一个人身兼五绝。一是博学,二是有德行,三是擅长书写,四是赋有词藻,五是忠直耿介。这五个长处有一个长处在身,就可以称得上名臣,然而虞世南都具备啊!\"虞世南的书法,行书、草书,尤其是他最擅长的。虞世南师法于佛门僧人智永。待到晚年,注入遒劲,俊逸的风骨。虞世南享年八十九岁,他的隶书、草书、行书、都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
褚遂良
褚遂良,河南人。父亮,太常卿。遂良官至仆射,善书。少则伏膺虞监,长则师祖右军,真书甚得其媚趣。显庆中卒,年六十四。遂良隶行入妙,亦尝师受史陵。然史亦有古直,伤于疏瘦也。(出《书断》)
又 遂良问虞监曰:\"某书何如永师?\"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官岂得若此者?\"曰:\"何如欧阳询。\"虞曰:\"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官岂得若此?\"褚曰:\"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曰:\"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亦深可贵尚。\"褚喜而退。(出《国史异纂》)
【译文】
褚遂良,河南人,父亲叫褚亮,官任太常卿。褚遂良官至仆射,擅长书法。他少年时师从虞世南研习书法,长大成人后又师法王羲之。褚遂良的真书颇得王羲之的清秀媚逸的风格。褚遂良唐高宗显庆年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褚遂良隶书、行书达到绝妙的境界。他曾将自己的书法传授给史陵。然而史陵的书法太古直,失之于疏瘦。
又 一次,褚遂良问虞世南:\"我的书法跟智永禅师比较谁的更好些?\"虞世南说:\"我听说智永禅师的书法一字值五万钱,你的字能卖到这个价吗?\"褚遂良又问:\"跟欧阳询比较又怎么样呢?\"虞世南说:\"我听说欧阳询不挑选纸笔。不论用什么样的纸和笔,都能随心所欲地书写。你能做到这样吗?\"褚遂良说:\"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偏要讲求对笔、纸的选择呢。\"虞世南说:\"要使手、笔相协调,互相配合,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啊!\"褚遂良高高兴兴地告辞了。
----------------------------------------
薛稷
薛稷,河南人,官至太子少保。书学褚,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矣,可渭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稷隶行入能。(出《书断》)又 稷外祖魏征家,富图籍,多有虞褚旧迹。锐精模效,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者。又善画,(画原作书,据明抄本改)博采古迹,埒于秘书。(出《谭宾录》)
【译文】
薛稷,河南人,官至太子少保,书法学习褚遂良体。尤其喜爱将字写得绮丽媚好。褚遂良书法的形体,他学得一半,可称褚遂良的好弟子,他的书法很为当时的人珍视崇尚。薛稷的书法隶书、行书都能写。又 薛稷的外祖父魏征家中,藏书很多。其中收藏有许多虞世南、褚遂良书法的早期作品。薛稷锐意精心临摹仿效。他效仿虞、褚而书写的字,遒劲中显露出俊丽之气,当时诸多仿效虞、褚二人书法的人都达不到他这种造诣。薛稷还擅长绘画,他博采古人留下的作品、手迹,又从秘书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
高正臣
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卿。习右军之法,睿宗爱其书。张怀素之先,与高有旧,朝士就高乞书,或凭书之。高常为人书十五纸,张乃戏换其五纸,又令示高。再看不悟。客曰:\"有人换公书。\"高笑曰:\"必是张公也。\"乃详观之,得其三纸。客曰:\"犹有在。\"高又观之,竟不能辨。高尝许人书一屏障,逾时未获。其人乃出使淮南,临别,大怅惋。高曰:\"正臣故人在申州,正与仆书一类,公可便往求之。\"遂立申此意。陆柬之尝为高书告身,高常嫌之,不将入秩。后为鼠所伤,乃持示张公曰:\"此鼠甚解正臣意。\"风调不合,一至于此。正臣隶行草入能。(出《书断》)
【译文】
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卿。高正臣学习的是王羲之的手法,唐睿宗喜爱他的书法。张怀素的先人与高正臣家有交往,朝中的官员们,有的通过张怀素向高正臣索要他的书法,有的直接向高索要。高经常为向他索要墨迹的人书十五纸,张从中替换了五纸,之后又拿给高看。高没看出来其中有被人替换的。索书的这个人告诉他:\"有人替换了你的书法。\"高笑笑说:\"那一定是张怀素干的。\"又重新仔细审看,挑出来三纸。索书的人说:\"还有。\"高又仔细看了看,竟然再也辨认不出来了。高正臣曾答应为人书写一个屏障,过了约定的时间没写。这时正赶上这个人被派往淮南,临别前,对这件事非常遗憾。高告诉他:\"我有位故交在申州,跟我写一样的书体。你可以就便请他为你写这个屏障。\"于是立即寄书给他那位故人讲明这个意思。陆柬之曾经亲自为高正臣书一份任职文书。高正臣非常讨厌担任官职,不去上任。后来,这份任职文书让老鼠给咬坏了。高正臣就拿着被咬坏了的任职文书给张怀素看,说:\"这只老鼠很是了解我的心意。\"陆、高两人的格调不同,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高正臣的书法隶书、行书、草书都行。
----------------------------------------
王绍宗
王绍宗字承烈,官至秘书少监。祖述子敬钦羡柬之。其中小真书,体象尤异。其行书及章草,次于真。常与人书云:\"鄙夫书翰无工者,特由水墨之积习。恒精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每与吴中陆大夫论及此道,明朝必不觉已进。陆后与密访知之,嗟赏不少。\"将余比虞七,以虞亦不临写故也,但心准目想而已。闻虞眠布被中,恒手画腹皮,与余正同也。\"承烈隶行草入能。(出《书断》)
【译文】
王绍宗,字承烈,官至秘书少监。他效仿王献之,钦慕陆柬之,书法的形体非常怪异。他的行书、章草,次于他的真书。王绍宗,常常对爱好书法的人说:\"一些鄙陋的人在书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主要是太注重临摹、仿书造成的。只有下定恒心悉心尽意地去领会,杜绝一切杂念地去思索,才能有所进步。\"他每次跟吴中陆大夫谈论这些道理后,第二天一定在不知不觉中书法就已经长进了。陆大夫后来经过密访知道了这件事情,没少感叹赞赏王绍宗。王绍宗说:\"陆大夫将我和虞世南比,是因为虞世南也不临摹字帖的缘故,只是心里思到眼睛里就出现了你所思到的字形而已。听说虞世南在破屋里睡觉,总是用手在肚皮上写字,我跟他一样啊。\"王绍宗隶书、行书、草书都能写。
----------------------------------------
郑广文
郑虔任广文博士。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有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出《尚书故实》)
【译文】
郑虔官任广文博士。他学习书法而苦于没钱买纸,得知慈恩寺有柿树叶堆积了几间屋子,于是借寺内的僧房居住。每天用红叶写书法,时间长了,写遍了寺中所积的柿树叶。后来自己亲笔书写自己作的诗,和画一同编成一卷,进奉给皇上。唐玄宗亲自在这卷书画的末尾写上:\"郑虔三绝\"四个字。
----------------------------------------
李阳冰
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且(且原作耳,据明抄本改)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开元中,张怀瓘撰《书断》,阳冰、张旭并不载。绛州有篆字与古不同,颇为怪异。李阳冰见之,寝卧其下,数日不能去。验其书是唐初,不载书者名姓。碑有\"碧落\"二字,时人谓之碧落碑。(出《国史补》)
【译文】
李阳冰擅长小篆,自己说他是秦丞相李斯的后人,而且有志于新学后进,认为曹喜、蔡邕,不必太敬仰他们。开元年间,张怀瓘撰写《书断》,李阳冰、张旭都没有记载在里面。绛州有一石碑上刻的篆字跟古篆不同,很是怪异。李阳冰看见后,就睡在石碑下面,好几天没有离开它。终于验证碑上的书法是唐初人写的,没有署上书写人的姓名。碑上有\"碧落\"二字,当时人叫它为\"碧落碑\"。
----------------------------------------
张旭
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虞、欧、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出《国史补》)
又 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某实非论事,覩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先父受书,兼有著述。\"长史取视之,信天下工书者也。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出《幽闲鼓吹》)
【译文】
张旭深得草书笔法,后传给了崔邈、颜真卿。张旭说:\"开始时,我听说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韻。\"张旭每次饮酒醉时就草书,挥笔大叫。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世上人称他为\"张颠\"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后人评论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臣、薛稷四人,或许有不同的意见,至于论到张旭,都没有异议。
又 张旭脱去短衣官任苏州常熟尉。上任后十多天,来一位老人递上状纸告状。张旭在状纸上批示判去。过不几天,这位老人又来了。张旭大怒责备老人说:\"你竟敢用闲事来屡次骚扰公堂?\"老人说:\"我实际上不是到你这理论事情来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状纸的字写得奇妙珍贵得可放在箧笥中收藏起来呀!\"张旭听后感到惊异,问老人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回答说:\"先父受过文化,还有著作遗留在世。\"张旭让他取来一看,方信老人的父亲确实是擅长书法的人。从此,张旭书法倍加长进,越发精妙,堪称一时之冠。
----------------------------------------
僧怀素
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塚\"。(出《国史补》)
【译文】
长沙僧怀素喜爱草书,自己声称他深得草圣张旭笔法的奥妙。僧怀素学习书法用过的废笔成堆,埋在山下,称为\"笔塚\"。
《博物志》《博物志》是中国的一部博物学著作,作者为西晋博物学家张华(232年-300年),内容记载异境奇物 ﹑琐闻杂事、神仙方术、地理知识、人物传说,包罗万象。《博物志》记述了八月有人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的故事﹐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最古文字起源。......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
《绣榻野史》绣榻野史-吕天成《绣榻野史》是一部明代色情小说,作者为明代剧作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出版社曾将其整理出版。
《警世通言》《警世通言》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
《中说》《中说》隋唐之际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的思想学术,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称《文中子说》。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分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
《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传》为还珠楼主代表作,以其海阔天空、任意所之的想象,雄奇瑰丽、变化莫测的笔法,历来为读者青睐。温瑞安有一番精当评语说:“还珠楼主运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武侠小说带入了一个剑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极为深厚的国学底子、浩瀚千变的文字能......
《醒世恒言》《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始刊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全书共四十则故事,题材来源丰富,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大多数作品仍是婚姻恋爱这个主题。全书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不同程度反......
《申鉴》《申鉴》是中国东汉末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后汉书》本传说,荀悦志在匡辅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意为重申历史经验,供皇帝借鉴。全书5卷,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5篇。明代黄省曾做了注释,有明嘉靖......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
《尉缭子》《尉缭子》是战国尉缭撰兵书。《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尉缭子》一书,对......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
《搜神记》《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搜神记》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汉宫二十八朝演义》是2010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哲身。本书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间的纠葛争斗为主线,旁涉广取,把当朝重要史事都引入其中。......
《喻世明言》《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明代刊行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它同《喻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冯梦龙编纂的宋元明话本小说总集,历来被誉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宝库。 《喻世明言》有作品40篇,包括三部分:一是宋元说话人的话本,二......
《碧鸡漫志(王灼)》《碧鸡漫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为王灼晚年之作。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论词推崇豪放,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但也......
《花月痕》《花月痕》,清朝小说,作者是魏秀仁,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言情小说。主要讲述了韩荷生、韦痴珠与青楼女子杜采秋、刘秋痕的爱情故事。......
《丹阳记》《丹阳记》,南朝地志。宋山谦之纂。南京自东吴建都,其名已著。当时有无专门记述,已无从考证。而今能够考见最早的南京方志,则是南朝刘宋时山谦之编纂的《丹阳记》。书中所称的丹阳,指的是当时的丹阳郡。刘宋时丹阳郡辖九县,大多属今南京市地域。......
《剪灯新话》剪灯新话-瞿佑《剪灯新话》,明代文言短篇小说,中国十大禁书之一,作者是瞿佑。最早在洪武十一年编订成帙,以抄本流行。元末明初的社会大动荡,摧残、扭曲着社会中、下层男女的情欲生活。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毁小说,除摹书普罗男女的畸变离奇隐秘外,其人鬼相恋,“交合之事,一如人间”,亦成为遭禁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自己都坦陈
《诸子辨》《诸子辨》一称《龙门子》,是明宋濂撰辨伪书。一卷。......
《红楼春梦》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雨花香》《雨花香》是清代石成金著小说,孤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大多能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在作者描写的那些所谓“善报”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中,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给予赞扬,以此“榜式”呼吁世人效法;在作者描写的那些所谓“恶报”的典型......
《玉楼春》《玉楼春》是清代龙邱白云道人编辑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觉世姻缘玉楼春》。十二回,一作四卷二十四回。成书于清初。......
《唐传奇》《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百花野史》《百花野史》又称《百花魁》,初醒斋藏板。一笑主人生平无考。此书现有孤刻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因绝大部分采自《欢喜冤家》,故可据以作校。此部份文字,乃抄自《欢喜冤家》,连人名都没更动。比较其他改编自《欢喜冤家》的小说,此书改动最少......
《八美图》《八美图》,全称《玉楼春桃花扇八美图》全书三十二回,清代刊本,书署“佚名”,描写宋代杭州人柳树春经历的悲欢离合故事,特别是书中的八位美女形象,叛逆反抗,不屈不挠,尤为感人至深。由于书中所写多男女情事,且又写出女性的反叛之举,故被视为“大逆不......
《止学》《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勣、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
《红楼圆梦》《红楼圆梦》是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圆梦传》《金陵十二钗后传》《十二钗传红楼圆梦》, 三十一回,成书于清嘉庆年间。书接续《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略谓贾政自葬母北还,虽升任京堂,无奈家中总入不敷出。宝钗以节俭为名将府中仆婢逐渐遣散。芳官......
《再生缘》《再生缘》,清朝中叶“弹词”作品,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原作共17卷,近60万字,仍未完成,续本中流传较广的为杭州女诗人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所续成的3卷,但艺术性不及原著。《再......
《金瓶梅》《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
《桃花扇》本书非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剧本,而是后人根据相关剧情编写的小说作品。......
《红楼幻梦》《红楼幻梦》是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幻梦奇缘》,二十四回,不题撰人。据序知作者为“花月痴人”,其姓名及生平均不详。成书干清道光年间。该书主要是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宝玉考取了状元,贾家富贵腾达如初。宝玉有宝钗、黛玉两位妻子外,又娶晴雯、......
《汉杂事秘辛》杂事秘辛 《杂事秘辛》,汉无名氏撰。书叙汉桓帝懿德皇后被选入宫及册封之事。其中吴姁单独审视女莹一段,对女莹的身体发肤私处刻画细腻入微,风光淫艳,匪夷所思。明杨慎称得于安宁土知州董氏,沈德符认为是杨慎伪作。书中与史实舛谬处,明胡震亨、姚士粦二......
《好逑传》《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创作于明清二代,流行于清代,具体成书时间不详。撰者不署,编次者署名“名教中人”。全书共计4卷18回,以大名府秀才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两人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同时严守礼教......
《起世经》《起世经》,又称《起世因本经》,为佛陀解说宇宙形成、发展、组织和灭亡的经书。凡十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其内容叙述世界之组织、状态、起源、成坏等过程。分阎浮洲品、郁单越洲品、转轮圣王品、地狱品、诸龙金翅鸟品、阿修罗品、四天王品......
《章台柳》《章台柳》是清代佚名著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成书于清道光年间。情节本唐代许尧佐传奇小说《柳氏传》。叙述:唐天宝间秀才韩翊流寓京师,与李王孙交为莫逆。李蓄妓柳氏,人称“章台柳”。韩柳二人互相爱慕,李遂将万贯家资与柳氏悉赠韩翊,自己前往华山学道......
《无能子》无能子 ,唐朝末年道家学派人物。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其姓名、籍贯、生平皆不详,只有“无能子”别号流传在世。 '据传说他自少年就博学寡欲,擅长于哲学思辨,以授徒讲学为生。后来为了躲避黄巢 起义战火,漂泊四海,生活艰难。光......
《金谷怀春》《金谷怀春》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又名《怀春雅集》、《融春集》。作者不详何人,但见《百川书志》注为“国朝三山凤池卢民表著,又称秋月著”。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说是“前代骚人”卢梅湖著。此书大约产生于明中叶成化年间,在小说戏曲史上有着重......
《醋葫芦》《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
《人间乐》《人间乐》是天花藏主人著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新镌批评绣像锦传芳人间乐》。十八回。成书于清初。故事大意是:居掌珠自幼男装,以才美动京师,其父为了拒绝来冢宰议婚,辞官返松江。来冢宰欲以女妻嘉兴才子许绣虎,许逃走。许绣虎在苏州与男装的居掌......
《三续金瓶梅》《三续金瓶梅》是清代讷音居士编辑的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小补奇酸志》《小奇酸志》。八卷四十回,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三续”叙写西门庆死去七年后,还阳复活,又活到五十岁这几年的家庭生活与官场经历。西门庆阳魂入壳,复旧如初,重整家园......
《民国演义》《民国演义》为蔡东藩所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一。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
《禅真后史(五十三回本)》《禅真后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演义禅真后史》,是明代方汝浩著长篇小说,共六十回(清末删节本共五十三回)。成书于明末。小说描写唐太宗二十三年(649年),饥馑流离,盗贼四起。唐太宗听了李太史的话,令叶法师发檄祈请,十分恳切,于是有真人降生......
《反唐演义传》《反唐演义传》的故事讲的是: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士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勇、次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并斩于市。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李显,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
《清史演义》《清史演义》是蔡东藩所著《历代通俗演义》之一,共有一百回,起于满清之源起,终于宣统帝逊位,凡294年。满清入关后,成为继蒙古人之后的第二个外来政权,中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国版图大致确定。......
《五代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共有六十回,起于朱全忠建立后梁,终于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这个时代局势纷乱,军阀轻易称帝。朱全忠建立了后梁政权,却被另一个藩镇军阀李存勖击败,后者成立了后唐政权。儿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建立后晋政权,而政权却亡于契丹。后汉的刘知远逐......
《彭公案》《彭公案》是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彭公”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循吏彭鹏。全书共341回。书中大部份情节实属虚构,描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塑造了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一批侠义之士的形象......
《东游记》《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共二卷五十六回。作者为明代吴元泰。内容为八仙的神话传说,记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龙太子摩揭夺走蓝采和的玉版,于是八仙和龙王......
《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南传佛教《小部》,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之名称,覆译于《相应阿含》,故名《杂阿含经》。......
《凤凰池》《凤凰池》是清代刘璋编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凤凰池续四才子书》,一名《续四才子书》,又名《才子奇缘》,题“烟霞散人编”,成书于清康熙中后期。《凤凰池》写了云剑被朝官之子陷害,更名改姓避难远游,与文若霞相知并订下婚约。不久,文家又因权臣......
《北游记》《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玄帝出身志传》、《真武大帝传》、《荡魔天尊传》,是明代作家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全文共四卷二十四回。书中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神话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好尚,也流露出民众对......
《金瓶梅词话万历本》《金瓶梅词话》一书是一部古今艳情小说中灿烂的一朵文化奇葩。曾因历史的变迁遭到打击,后因战乱以致流失海外。随着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社会的研究需要,港台金瓶梅研究协会从日、英、法、美、德等国家搜集加以整理,才从新得以完善。让这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汉宫春色》《汉宫春色》是一部东晋时期佚名编写的艳情小说,作者尚且不明。本书记录汉孝惠张皇后悲凉的一生。着墨于张皇后年幼守寡却坚贞不屈的正直气节体现的同时,又暗讽了汉朝皇宫政治的黑暗纠葛、情欲偷欢、欲望沉浮。可谓以邪写正、以反写正的代表作品。......
《红楼复梦》《红楼复梦》是清代陈少海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约成书于清代嘉庆初期。《红楼复梦》接续程高本一百二十回后撰写,主要讲述贾宝玉转世为“祝梦玉”后重聚十二钗的故事。 小说对当时社会现实如边患、世情有所反映,可惜浅尝辄止。......
《剑侠传》《剑侠传》,一般认为是明代王世贞所撰,共四卷。它辑录了唐宋时期的三十三篇剑侠小说,是古代文言武侠小说精粹的选本。后来任谓长(任熊)根据此书绘成了三十三剑客图。《剑侠传》所选篇目较为优秀,内容独特,类型单一,说明编辑者对
《龙图公案》《龙图公案》是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又称《龙图神断公案》,书以《新镌全像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为最早,不题撰者。后有《新刻京本通俗演义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全传》。安遇时编,序
《前汉演义》蔡东藩长篇历史小说《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前汉通俗演义》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玉娇梨》《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是清初佚名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叙写苏友白和太常卿白玄的女儿白红玉,甥女卢梦梨的恋爱故事,为宣扬郎才女貌,功名成就,婚姻美满等俗套之作。《玉娇梨》于1826年在巴黎出版。该书同《平山冷燕》(译本《两个有才学的年青......
《金石缘》《金石缘》是清代佚名著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称《金石缘全传》,八卷二十四回,成书于清嘉庆五年(1800)前。 作品主要通官宦子弟金玉与出身旧家的姑娘石无瑕、出身土富家庭的林爱珠之间的婚姻纠葛及其不同结局,宣扬女子在婚姻问题上应顺天听命、逆来顺......
《三刻拍案惊奇》《三刻拍案惊奇》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本拟话本小说。由钱塘陆人龙编撰,陆云龙评点,原名《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崇祯五年峥霄馆书坊刊行,八卷四十回,为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一书,流传稀少,大概问世十年后,已难见该书。崇祯十六年前后,江南书......
《九尾狐》《九尾狐》作者:(清)梦花馆主著;觉园,秦克标点。清代十大社会谴责小说。《九尾狐》是清末继《九尾龟》之后出现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著名谴责小说之广泛暴露社会种种丑恶现象有所不同,《九尾狐》谴责的主要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